作者: Boxu Li

Meta 的 Vibes Feed 是最近推出的短影片串流,完全由 AI 生成的影片組成。這項功能於 2025 年 9 月底推出,很快就因其類似 TikTok 的無限捲動而受到關注,不同之處在於,每個影片都是由人工智慧生成的[1][2]。自推出以來的幾周內,Vibes 與 Meta 的 AI 應用程式上的互動量激增相關,這引發了對 AI 驅動的內容串流如何運作以及與 TikTok、YouTube Shorts 和 Instagram Reels 等平台的比較的重要問題。這份報告提供了 Vibes 的概覽,深入探討其內容生成和推薦系統的技術細節、早期增長和用戶參與情況、與其他串流的比較,以及對其未來發展的見解。

「Vibes」是什麼?

Vibes 是一個整合到 Meta AI 手機應用程式和網站(在 meta.ai 上)的 AI 影片串流功能,旨在發現、創建和分享短篇 AI 生成的影片[4]。本質上,它的功能類似於社交平台上的熱門短影片串流——使用者打開後可以垂直瀏覽不斷更新的影片串流。然而,不同於 TikTok 或 Reels 的影片是由人類使用者創建,Vibes 的影片片段是由人工智慧模型生成的(通常由文本或圖像提示),然後由使用者或創作者通過影片串流分享[1]。馬克·扎克伯格展示了 Vibes 的 AI 製作影片範例,如「一群毛茸茸的生物在毛茸茸的立方體間跳躍、一隻貓在揉麵團、以及一位古埃及女子在陽台上自拍,俯瞰古埃及」[5],這些超現實且富有創意的片段展現了 AI 生成影像的特色。

Meta 將 Vibes 定位為「激發創意和靈感」的方式。根據公司說法,當您瀏覽 Vibes 時,會看到由「創作者和社群」貢獻的一系列 AI 影片,而隨著時間推移,該饋送將逐漸依據您的喜好進行個性化[2]。如果有影片吸引您,Vibes 讓您採取行動:您可以從頭開始生成自己的影片,或透過調整視覺效果、風格或音樂來重新混合現有影片[6]。介面內建 AI 編輯工具,讓您只需幾次點擊就能將 AI 城市天際線影片從黃昏「重新混合」成日出場景,配上不同的音樂。滿意後,您可以將創作分享至公開的 Vibes 饋送,或透過 DM 發送給朋友,或作為 Reels 或 Stories 在 Instagram/Facebook 上跨平台發布[7]。事實上,如果有人在 Instagram 上看到 Meta AI 生成的影片,他們可以點擊並跳轉到 Meta AI 應用程式中自行重新混合[8][9]。總而言之,Vibes 不僅是用於消費的「靠後」饋送,也是 AI 影片創作和協作的「靠前」遊樂場。

這個功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象徵著大型社交媒體公司首次嘗試建立一個專門圍繞AI生成內容的社交動態。藉此,Meta 正在測試用戶對一些批評者稱之為*「無限AI垃圾」的需求——一種不斷湧現的合成媒體流。最初的反應不一:許多用戶持懷疑態度,在扎克伯格的公告下留言如「沒人想要這個」*。然而,早期數據顯示 Vibes 推動了應用使用量的顯著增長,這表明用戶對 AI 視頻有相當的好奇心和參與度。這種對「AI內容」的懷疑與實際用戶行為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得 Vibes 成為 AI 與社交媒體之間不斷演變關係的一個重要實驗。

幕後揭秘:Vibes 的運作方式

Vibes 將尖端的 AI 生成工具與類似其他短視頻平台的推薦引擎相結合。要理解這個功能,需要掌握兩個技術部分:(1)AI 視頻是如何創建的,以及(2)推薦系統如何決定向每個用戶展示哪些視頻

AI 生成的視頻內容流程

Vibes動態消息中的所有內容均由生成式AI模型製作,通常基於文本生成圖像和圖像生成視頻的合成。在發布時,Meta披露了與知名AI內容生成者的合作夥伴關係——Midjourney(用於創建高質量圖像)和Black Forest Labs(這個小組以其FLUX文本生成視頻模型及其他視覺AI研究而聞名)——來推動Vibes的早期版本。實際操作中,一個典型的Vibes視頻可能會以用戶輸入描述性提示開始(例如,“雄偉的山羊在明亮的白天跳過深雪”)。系統生成一個與該提示匹配的短視頻片段;事實上,在Vibes應用中,每個視頻都會與創建它的文本提示一起顯示,提供其AI來源的透明度。用戶反映,許多Vibes片段感覺像是*“從文本提示中組合而成的夢幻畫面,加上音樂”——例如,“不可能房間中的粉彩寵物”、“霓虹城市景觀飛速而過”或“在轉彎時消失的寫實公路旅行”*。這些視覺效果反映了生成視頻AI的當前能力(和限制),它可以產生驚人的畫面效果,但通常缺乏敘事結構或連貫性(我們將再次探討這一點)。

從工具集的角度來看,Vibes 讓用戶可以從頭生成新影片或重混現有影片。從頭生成的方式包括提供一個想法——可以是提示、一張起始圖片,甚至是使用您自己的照片/影片作為基礎——然後讓 Meta 的 AI 模型創建一個新片段[18]。"重混"功能尤其新穎:您可以拿取任何在動態消息中的 AI 影片,並透過*「添加新視覺效果、疊加音樂或改變風格」來修改它[18]。例如,您可能會看到一個由某人生成的寧靜森林片段,然後您可以透過指令 AI 添加瀑布並應用卡通風格來重混它,產生一個新的衍生影片。這個重混影片可以歸功於您並分享出去。這個想法是鼓勵漸進式創意,就像 TikTok 允許二重唱或重混一樣,但這裡的重混是由 AI 驅動的*。Meta 強調 Vibes 是一個*「尋找創意靈感並嘗試其 AI 媒體工具」的地方,無縫地從「靈感到創作」*。[19][8]

在後端方面,Meta 仍在開發其自己的專有生成式 AI 視頻模型,因此在此期間依賴合作夥伴[13]。Midjourney 的技術可能幫助根據用戶提示生成高質量的圖像或關鍵幀,而 Black Forest Labs 的視頻模型可能將它們插值為運動,或從文本中生成短視頻序列。(Black Forest Labs 被指出正在研究最先進的文本到視頻 AI,其 FLUX 系統確實可以*「將文本或圖像轉換為令人驚艷的視頻」*[20]。)Vibes 的內容管道可能涉及將圖像生成與動畫技術相結合——例如,生成一系列 AI 生成的幀並將它們平滑成視頻。所使用的具體模型尚未公開詳細介紹,但評論員觀察到 Vibes 中的結果顯示出比去年的 AI 視頻創作更少的明顯缺陷(如多餘的手指或變形的臉),這表明 Meta 精選了內容以突出相對高質量的輸出[21]。然而,仍然存在一些瑕疵:物理效果可能不準確(水或運動可能顯得不自然),幀之間的連貫性有時會「忽隱忽現」,提醒我們生成視頻技術仍在成熟中[17]

Meta 已經為 AI 的生成內容設置了護欄。例如,Meta AI 應用程式不允許創建真實人物、名人或公眾人物的影片,用戶也不能使用彼此的肖像製作影片[22][23]。這些政策旨在防止平台上的深偽風格濫用。此外,Meta 承諾會清楚標示 AI 生成的媒體,並支持 C2PA 內容憑證等行業標準以確保來源[24]。實際上,這意味著 Vibes 影片會標示為 AI 生成(並且,如前所述,顯示原始提示)。當 Vibes 內容擴散至更大平台時,這種透明度將變得愈加重要——用戶應該能夠一眼區分真實影片AI 生成的剪輯以保持信任。

個性化與 Vibes 推薦引擎

Vibes 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決定每位用戶看到哪些 AI 視頻的 演算法推送。在目前的版本中,Vibes 的行為與任何其他優化互動的內容推送非常相似:它使用 AI 驅動的推薦來預測哪些影片會讓你繼續觀看和互動,然後將這些影片不斷地呈現給你。Meta 表示,「隨著你瀏覽,推送將會隨時間變得更加個人化」[25],這意味著系統正在學習你的行為。如果你停留在或「喜歡」例如嬉戲的小貓或充滿活力的城市景觀影片,Vibes 會顯示更多這些內容;如果你快速滑過運動片段或跳過抽象藝術影片,這些內容就會較少出現。你消費得越多,推送就會越精準地讓你繼續滑動[26]。這種設計運用了與 TikTok 的「為你頁面」或 Instagram 的 Reels 相同的 多巴胺迴路滑動,獲得你喜歡的內容,這會促使更多滑動,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27]

在背後,Meta 可能使用類似於其其他信息流(Facebook、Instagram)背後的大規模深度學習推薦模型——一種考量數十個信號(視頻主題、視覺風格、你的過去喜好/觀看記錄,可能還包括你的人口統計或興趣)來對內容進行排序的模型。一個獨特的轉變是,由於 Vibes 的內容是 AI 生成的,系統不僅限於向你展示人類創作者碰巧創作的視頻——理論上,它可以按需生成符合你興趣的視頻。傳統的信息流受限於用戶生成內容的池:例如,TikTok 的算法只能推送某人某地創建並上傳的視頻。有了 Vibes,如果算法檢測到你真的喜歡某個小眾愛好(比如「海崖日落搭配低保真音樂」),它可能就會無限生成該主題的新剪輯。觀察者指出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傳統推薦算法選擇認為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內容,但在 Vibes 中,內容可以專門為你量身定制。」換句話說,信息流本身可能成為一個生成引擎。(在推出時,Vibes 主要提供由用戶或受邀 AI 創作者創建的視頻,而非在人類提示下徹頭徹尾創造新的視頻。但這樣的基礎設施為算法引導生成過程敞開了大門——這是一個強大的概念,Meta 未來可能會探索。)

即使沒有即時生成,Vibes 的個性化功能也可以利用 Meta 的龐大數據生態系統。事實上,Meta 已宣布將開始使用您在其平台上與 AI 互動的數據來微調內容推薦。例如,您與 Meta AI 助理的對話(文字或語音聊天) 可能會用作個性化您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看到的帖子或 Reels 的信號[29]。如果您與 Meta 的 AI 聊天關於健行,您可能會看到更多戶外活動內容,如 Meta 解釋的那樣——“健行團體、本地步道的帖子,甚至健行靴的廣告”[29]。此政策將在 2025 年底生效,並暗示著一個未來,您向 AI 助理表達的興趣將融入您的內容推送中。對於 Vibes 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如果您經常詢問內建於應用中的 Meta AI 助理關於某個動漫或藝術風格,Vibes 算法可能會考慮到這一點,並呈現符合這些興趣的 AI 視頻。Meta 保證,敏感話題(如健康、宗教、政治觀點在聊天中表達的內容)將不會用於此類個性化,僅專注於無害的興趣指標[30]

整體而言,Vibes 推薦引擎是Meta 在互動驅動的資訊流專業知識的延伸,現在應用於 AI 內容目錄。它運用了 TikTok 吸引人的快速反饋迴路和預測建模,並加入生成式 AI 的維度。結果如一位評論者所稱的「無限泥漿機」——內容經過科學優化以吸引注意力,儘管可能是「具有最少意義的催眠運動」。[31][32] 在下一部分,我們將看到這在用戶參與數據方面的表現。

用戶參與激增和增長趨勢

自從 2025 年 9 月 25 日 Vibes 推出以來,Meta AI 的行動應用程式使用量激增。根據市場情報公司 Similarweb 的獨立分析顯示,應用程式的每日活躍用戶(DAUs)從 Vibes 推出前的約 775,000 人增加到 10 月中旬的約 270 萬人[11][12]——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增長了約 3.5 倍。從 Similarweb 的數據中可以看出這一增長趨勢:Vibes 推出後不久,DAU 曲線急劇上升[33](見下圖)

Meta AI 應用的每日活躍用戶數(全球,iOS + Android)。自 2025 年 9 月下旬引入 Vibes 影片供應後,DAU 從不到 80 萬急升至約 270 萬[11][33]。圖表:Similarweb。

隨著使用量的增加,應用程式下載量也激增。Meta AI 應用程式的日新增安裝量從不到 200,000 增加到 10 月的每日約 300,000 次下載[34][35]。作為參考,一年前(2024 年 10 月)該應用程式幾乎不為人知,每日下載量僅約 4,000 次[36]。如今,每日安裝量達到數十萬次,有時甚至在應用程式商店中名列前茅。這表明 Vibes 不僅重新吸引了現有用戶,還吸引了許多對 AI 視頻生成感興趣的新用戶。

Meta 尚未報告官方內部指標,但時間點強烈暗示 Vibes 是增長的驅動因素。Similarweb 注意到*「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與外部行銷或搜尋趨勢可以解釋這一激增,而且那週沒有廣泛的 Facebook/Instagram 流量激增(儘管如果 Meta 在其應用內交叉推廣,Similarweb 的模型可能未能完全捕捉到這一點)[37][38]。相反地,所有跡象都指向短視頻 AI 影片流*作為吸引人的鉤子。許多用戶可能看到了 Vibes 的新聞或相關貼文,於是打開 Meta AI 應用程式嘗試製作或觀看 AI 影片。

有趣的是,這波潮流正好與 AI 世界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時刻重合:OpenAI 推出了「Sora」,一個競爭對手的 AI 視頻生成器,就在差不多同一時間。Sora 的應用程式在 iOS App Store 上名列前茅,因為人們爭相使用 OpenAI 的技術生成視頻[39]。然而,Sora 只提供邀請制,導致大量感興趣的用戶無法使用。Meta 似乎從這種積壓的需求中受益——它提供了一個類似的 AI 視頻工具無需等候名單(任何擁有 Meta 帳戶的人都可以免費使用 Vibes)[40][23]。如 TechCrunch 所指出,「那些無法嘗試 OpenAI 應用程式的人可能會尋找替代方案……OpenAI 對 Sora 的限制可能直接提升了其競爭對手的優勢。」[41]。換句話說,Sora 的一些熱度轉移到了 Meta AI,吸引了好奇的創作者或用戶。

值得注意的是,在 Meta AI 的應用程式日活躍用戶(DAU)上升約 15.6% 的期間,一些其他的 AI 應用程式卻出現了下降:OpenAI 的 ChatGPT 應用程式的使用量估計下降了約 3.5%,Elon Musk 的 Grok(一個 AI 聊天機器人)下降了約 7.3%,以及 AI 搜尋應用程式 Perplexity 下降了約 2.3%[42][43]。這表明用戶的注意力正在轉向生成式的 視覺 應用——人們可能將部分“AI 時間”轉向視頻創作,而不僅僅是文字聊天機器人。Meta AI 通過 Vibes 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覺體驗,巧妙地在 AI 內容創作熱潮中脫穎而出。

從互動的角度來看,短視頻是一種強大的格式。來自 Data.ai 及其他來源的數據顯示,TikTok 在每位用戶的使用時間上領先業界,用戶經常一次性觀看數百部短視頻[44]。由於這種高互動潛力,Instagram 和 YouTube 也圍繞快速短片(Reels、Shorts)進行了重組[44]。透過引入 Vibes,Meta 為其 AI 應用提供了一種類似於注意力經濟的*「重量級冠軍」格式[45]。早期的軼事證據顯示,Vibes 確實具有「易於沉浸」的特性——一些用戶報告表示,他們很快就被這個內容流的催眠效果所吸引[31][27]。如果每個 AI 視頻只有 10 到 30 秒長,並且算法了解哪些視覺效果最吸引你,那麼用戶在這個*「無限 AI 視頻流」**中失去時間感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話雖如此,一個關鍵問題是這種互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新奇是個大因素——第一次看到 AI 影片,例如,一隻貓在太空中漂浮或是逼真的古羅馬導覽,讓人驚艷。但有些人指出*「新奇感很快就會達到 plateau」*[46]。與人類創作的 TikTok 不同,這些影片通常具備幽默、故事性或可共鳴的瞬間,許多 AI 生成的影片缺乏敘事基礎或情感吸引力[16]。它們可能感覺像隨機的「眼球糖果」——美麗或奇特一瞬間,但沒有上下文或回報。隨著時間推移,這可能會限制用戶的留存時間或回訪頻率。Meta 的挑戰將是保持內容的吸引力,因為 AI 影片娛樂的門檻正在提高。

不過,目前 Vibes 上線後的成長數據強烈表明,對 AI 驅動的影片體驗既有好奇心也有需求。Meta 已經成功地啟動了其 AI 應用的用戶基礎,現在正在競賽中努力加深這種互動,趕在潮流消退或競爭對手追上之前。

Vibes 與 TikTok、Shorts 和 Reels 的比較

Vibes進入了一個由TikTok、YouTube Shorts和Instagram Reels等平台主導的領域,這些平台已經設立了以演算法驅動的影片推送標準。將Vibes與這些既有平台在內容、用戶體驗和潛在的演算法方面進行比較是很有用的:

  • 內容來源:最明顯的差異是,Vibes 是 100% AI 生成的內容,而 TikTok、Shorts 和 Reels 主要以人類生成的影片為主(偶爾會使用濾鏡或特效)。在 TikTok 或 Reels 上,您會看到真人在跳舞、搞笑短劇、烹飪食譜或報導新聞。在 Vibes 上,您則是在觀看 AI 合成的場景——通常是奇幻或不可能發生的瞬間(例如一隻貓駕駛太空船、虛構角色現身等)。這讓 Vibes 有一種非常不同的 氛圍(雙關語):它更像是在觀看動畫或抽象藝術頻道,而非窺視真人生活。一些用戶喜歡這種超現實的創意;其他人則覺得相比於真實的人類故事,它顯得 「黯淡」 或不連貫[47][48]
  • 敘事與意義:相關地,用戶在 Vibes 與 TikTok 上的體驗可在內容的意義感上產生分歧。TikTok 最受歡迎的影片通常有人類故事或巧妙的點子(如笑話、挑戰、短劇中的敘事回報)。就目前的 AI 技術而言,Vibes 的影片更注重視覺奇觀而非敘事——許多片段是 「沒有連結到記憶的瞬間」,正如一位評論者所說[49][50]。這可能使 Vibes 的動態消息感覺像是一系列視覺實驗或音樂影片片段,而不是一個充滿可關聯內容的社交動態。用戶的體驗可以被描述為 酷炫但不親切。相比之下,瀏覽 TikTok 或 Reels 經常感覺像在觸及文化和人們的真實經歷,這可能更具情感吸引力。YouTube Shorts 的內容範圍廣泛(從改編的 TikToks 到創作者的影片日誌),但同樣,大多數 Shorts 都有背後的人類,因此自然提供了 Vibes 所缺乏的背景或個性。
  • 個性化算法:所有這些動態消息都使用強大的 AI 驅動推薦算法,但 這些算法的輸入各不相同。TikTok 著名的 For You 算法從龐大的用戶群和內容基礎學習——每一個喜歡、分享、重播或關注都有助於將用戶和影片聚集成小眾興趣群組。Vibes 起初擁有較小的用戶和內容池(最初由受邀的 AI 創作者和早期採用者提供)。它可能依賴類似的信號——您是否觀看了一個影片直到結束?您是否點擊了心形或重混按鈕?——來衡量興趣。對 Vibes 來說,一個有趣的優勢是 算法可能會利用影片的實際 提示元數據。例如,如果影片的提示包含「日落」和「海灘」,而您強烈參與,系統就知道這些關鍵詞對您有吸引力,並可以找到(或生成)其他具有類似描述的影片。TikTok 的算法必須通過電腦視覺或標籤來推斷影片內容,而 Vibes 知道每個片段的預期內容,因為是由提示生成的。這可能使基於主題的推薦在 Vibes 中更為精確。另一方面,TikTok 受益於社交信號和趨勢——例如,如果一百萬人喜愛某個舞蹈趨勢,TikTok 可以向您展示,即使您之前對該主題不感興趣,因為它具有廣泛的吸引力。至少在初期,Vibes 沒有相同規模的 病毒趨勢(它的 AI 影片很少會自發獲得數百萬次分享)。它的 動態消息更具個人化,不太受大眾流行驅動——這對用戶體驗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 社交功能與社區:TikTok 和 Reels 本質上是社交的——您可以關注創作者,看到您關注的人的內容與算法建議混合在一起,創作者建立受眾。Vibes 是一個大多數人之前未曾用過的 Meta AI 應用;它本質上是一個以 AI 內容為中心的新網絡。您 可以 在 Vibes 上關注朋友或創作者(應用允許分享給「朋友和追蹤者」[51]),但尚不清楚那裡的社交網絡有多強大。相反,Vibes 更像是一個內容發現平台,而不是社交網絡。Instagram Reels 與您現有的 Instagram 連接整合,因此有時您會看到朋友喜歡或發佈的內容;Vibes 作為一個獨立的平台,沒有內建的龐大社交網絡(儘管它可能會導入您的 Facebook/IG 帳戶作為身份)。然而,Meta 通過允許 在 Vibes 與其旗艦平台之間的交叉發布 做出了一個明智的舉措。一位創作者可以在 Vibes 中製作 AI 影片,然後輕鬆地分享到 Instagram 或 Facebook[7]。這意味著 Vibes 可以將內容輸送到 Meta 的更大社交生態系統中。現在,如果您在 Instagram 上遇到一個 AI Reel(標記為 Meta AI 創作),您會知道它來自 Vibes——Instagram 甚至允許您點擊進入 Vibes 進行重混[8]。事實上,Vibes 可能會成為 AI 內容創作中心,提供多個頻道,而 TikTok 則是一個封閉的循環(內容主要停留在 TikTok 上,除非手動上傳到其他地方)。
  • 重混文化:TikTok 擁有 「拼接」「合拍」 等功能,讓用戶可以在彼此的影片基礎上創作,但這些功能仍然依賴於用戶自己拍攝或編輯內容。Vibes 則將重混提升到另一個層次,讓 AI 承擔繁重的工作。用戶只需指定變更。這降低了創意參與的門檻——您不需要跳舞或拍攝自己的臉;您只需想像一些東西,讓 AI 來呈現。這是一種 不同的創意賦能。可以說 Vibes 之於影片創作就如同 Instagram 濾鏡之於攝影——通過提供強大的工具,讓普通用戶也能感覺自己是創作者。這可能培養出一個新的「AI 創作者」群體,他們可能不在鏡頭前有魅力,但擅長構思酷炫的 AI 場景。TikTok 的算法以將普通人變成熱門明星而聞名;如果內容引起共鳴,Vibes 可能會讓 普通人成為 AI 電影製作人
  • 質量與「隨意性」:一個重要的比較是內容質量和 「隨意」 的風險。TikTok 和 Instagram 一直在應對低效、誘餌式影片的增加——其中一些甚至是算法生成或大規模製作的——並試圖推廣更多原創、高質量的內容。事實上,Meta 在 2025 年早些時候表示希望減少 「非原創」 內容,並鼓勵在 Facebook 上 「真實敘事」[52]。這也是為何觀察者對 Vibes 感到困惑——它可能會向 Meta 的生態系統注入更多算法生成的、低價值內容,與那些目標背道而馳[53]。YouTube 同樣關心 AI 生成的垃圾內容,最近考慮打擊其平台上的 「AI 隨意」[52]。目前形式的 Vibes 本質上產出一些人稱為 「高光澤、低風險」 的影片[54]——它們在視覺上很有光澤(得益於強大的模型),但往往沒有 表達 太多。在注意力經濟中,這類內容可能表現良好,因為它引人注目,不需要觀眾的心理投入。如果不加以控制,所有主要平台的算法往往會偏好這種容易消耗的內容,以最大化觀看時間[54]。問題在於 Vibes 是否會加倍推進這一趨勢,或最終找到鼓勵更深度的方法(例如,具有情節的較長 AI 影片,或多場景的 AI 故事)。例如,YouTube 的方法是實驗 AI 協助內容(如 Dream Screen,為 Shorts 自動生成影片背景),但仍由人類創作者框定某些敘事[55]。目前 Vibes 處於極端端——全都是 AI,全都是即時。這是一個大膽的舉措,使其與眾不同,但也意味著它必須應對全 AI 媒體特有的新奇性和單調性問題。

總結來說,Vibes 複製了 TikTok/Shorts 的吸引人形式(短垂直影片、無盡捲動、個性化推薦),同時在內容創作上進行創新,使用生成式 AI 和內建混音功能。使用者體驗是一種權衡:你會失去傳統病毒影片的人性共鳴和自發性,但你可以隨時獲取豐富的奇幻、超現實內容。對於 AI 愛好者和創作者來說,這是令人興奮的。對於尋求真實連結或資訊的使用者來說,可能比不上觀看真實生活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Meta 將 Vibes 作為一個獨立的動態推出——或許承認了純 AI 影片動態對某些用戶具有吸引力,而其他人可能會忽略它,甚至如果它侵入他們的正常社交動態,可能會有負面反應。

Meta 的未來展望和開放問題

由於 Vibes 仍在早期階段,Meta 的 AI 影片動態還有幾個開放問題和潛在方向

  • AI 影片的質量和多樣性會提升嗎? Meta 表示正在為 Vibes 開發更強大的生成模型和創意工具,並與*「才華橫溢的視覺藝術家和創作者」*合作以提升輸出品質[56]。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期待Meta 的內部影片 AI 模型(可能基於他們的 Make-A-Video 研究或 Emu 文字轉影片模型家族)將被整合,減少對 Midjourney 等第三方的依賴。這可能會為動態消息帶來更長或更連貫的影片。如果 AI 影片能發展出多場景、一致角色和故事弧線(這是一項艱難的技術挑戰),Vibes 的內容可能會變得更具吸引力和敘事性,而不再是目前的一次性視覺效果[57]。Meta 在這方面推動技術的能力將直接影響用戶在初始驚嘆過後是否會留下來。

  • 用戶參與的持久性: 大問題是,發佈後的激增是一時的新奇潮流,還是 Meta 能夠留住並增長該受眾?下載了 Vibes 應用的用戶留存率將是一個關鍵指標。如果那 270 萬日活用戶在幾週後下線,Meta 將需要快速迭代。為了讓人們不斷回來,Meta 可能會引入遊戲化或社群功能——例如每週最佳 AI 影片挑戰,或在應用程式中關注頂級 AI 創作者的方法。它還可以將 Vibes 內容更多地整合到 Facebook/Instagram 動態中,基本上將 AI 影片分發到已有的受眾所在位置。然而,這樣做有可能會惹惱那些不希望在正常動態中看到「AI 廢料」的用戶。Meta 將需謹慎評估用戶情緒。目前 Vibes 在 Meta AI 應用中是一個有點實驗性的孤立存在,這讓公司有自由嘗試而不會惹惱 Facebook/IG 上的數十億用戶。

  • 貨幣化和創作者激勵: 目前的資訊顯示 Vibes 尚未進行貨幣化——影片是無廣告的,且沒有已知的 AI 創作者付款。但如果使用量保持高位,Meta 肯定會考慮如何貨幣化動態。這可能包括贊助的 AI 影片(品牌創建引人注目的 AI 影片插入其中,就像 Reels 中的廣告)或甚至為創作者出售高級樣式/視覺效果。另一個角度是訂閱或付費牆以獲得高級功能;例如,Meta 可以允許免費用戶每天生成有限數量的影片,而高頻創作者可能會支付無限生成或更高解析度輸出的費用。此外,傳統創作者將如何反應?有些人可能會接受 AI 工具(例如,一位影響者可以使用 Vibes 更快創建內容),而其他人可能會因無臉 AI 內容的氾濫而感到擁擠。Meta 可能需要圍繞 Vibes 創建一個創作者經濟——可能是認可頂級 AI 影片創作者並給予他們追隨者,或如果他們的創作驅動了參與度,甚至在未來收入中分一杯羹。這將決定 Vibes 是成為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還是僅僅是一個新奇玩具。

  • 與 AR/VR 和元宇宙的整合: Meta AI 應用與管理 Meta 的AI 眼鏡和 AR 設備的關聯並非巧合[58]。Vibes 可能是這些領域中更具沉浸感的 AI 媒體的踏腳石。想像一下戴著 Meta 的智能眼鏡,讓 AI 「Vibes」(視覺或小影片場景)覆蓋您的環境,或者使用語音要求您的眼鏡即時生成一個 Vibe 影片。在 VR(Meta 的 Horizon 或 Quest 平台)中,AI 生成的影片或環境可能成為體驗的一部分。Meta 的長期願景很可能看到生成的 AI 內容佔據元宇宙,而像 Vibes 這樣的動態有助於訓練 AI 模型和用戶接受 AI 視覺作為其社交內容飲食的一部分。Meta 最近的重組成為專注於基礎模型和產品整合的團隊[59]也暗示像 Vibes 這樣的功能只是他們產品中眾多 AI 注入的第一步。

  • 審查和道德問題: 隨著用戶生成的 AI 出現,內容審查的長期問題亦然。Meta 將需要防止有害或誤導性內容在 Vibes 上出現。例如,雖然真實人物的深偽影像被禁止,但 AI 影片的「真實感」可能會被誤認為新聞?隨著生成影片技術的改進,一段假的「城市爆炸」或「名人做 X」的影片如果未明確標籤,可能會傳播錯誤資訊。Meta 承諾標籤 AI 內容[24],並可能在生成過程中自動檢測禁止的主題(例如色情或暴力圖像)。然而,這仍是個持續關注的領域。監管機構正在關注 AI 內容;在某些司法管轄區,可能會出現影響 Vibes 等功能的規則(例如,要求 AI 生成媒體的年齡限制或水印)。Meta 將需要在全球範圍內以此為導向。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更嚴格的數據和 AI 法規,Meta 目前在一些地區(包括歐盟、英國)初期排除了一些 AI 功能[60]——這表明像 Vibes 這樣的功能可能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推出速度較慢或需要調整以符合規範。

  • 用戶自主權和「上癮」: AI 生成的無限內容與個性化相結合,引發了哲學問題:像 Vibes 這樣的動態會不會變得引人入勝?有些人半開玩笑地稱其為*「社交媒體的冰毒中的芬太尼」*,暗示能夠生成完全符合刺激需求的 AI 可能是危險的上癮[61][62]。當然,這是推測和半開玩笑的說法,但它反映了一個在 AI 社區中真實的擔憂:當算法更了解你,並能為你創造(而不僅是策劃)內容時,可能會放大社交媒體的吸引性。若 Vibes 的使用量激增而損害用戶福祉,Meta 可能會面臨審查。目前,所有社交平台都面臨過度屏幕時間的問題。AI 內容動態可能需要新的數位健康保障措施——或許是內建的休息提醒,或是調整算法的工具(如「我想要更多教育內容,更少無意義內容」)。如何讓用戶控制一個可以按需生成他們想要看到的 AI 動態是一個未經實地考驗的領域。

  • 對更廣泛內容生態系統的影響: 最後,值得思考的是 AI 為先的動態如何與人類內容動態共存。如果 Vibes 保持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它可能會吸引那些特別尋求 AI 藝術和影片的人。但如果它開始滲透到主流動態中(例如,Facebook 有一天可能會有一個「AI 推薦」部分來展示 Vibes 風格的影片),這可能會改變人們消耗的整體內容組合。存在AI 內容疲勞或反感的可能性:有些人可能厭倦於不知道他們在線上看到的是真實的還是 AI。其他人可能會不論來源如何接受創意和娛樂價值。Meta 自身的立場有些矛盾——早先他們推崇真實性並降低低努力病毒式內容的排名;現在他們構建了一個系統,能夠以規模生成此類內容[53]。未來幾個月將揭示 Meta 能否解決這一矛盾。也許他們將 Vibes 視為輔助——一個供娛樂的沙盒——同時保持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動態以真實性為基礎。或者,若 Vibes 大獲成功,可能預示著我們的社交媒體飲食中將有很大一部分是機器生成的

結論

Meta 的 Vibes 影片動態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結合了 TikTok 類似的參與機制和生成式 AI 的新興能力。短時間內,Vibes 展現了這種概念的吸引力和爭議性——吸引了數百萬人嘗試創作和觀看 AI 影片,即使持懷疑態度的人將內容斥為「AI 垃圾」。從技術上來看,Vibes 展示了推薦算法和生成模型如何交織在一起,可能引領一個為你量身定制的個人化媒體新時代,而不僅僅是為你挑選的內容。它還強調了 Meta 和其他公司需要應對的內容質量、真實性和用戶影響等挑戰。

截至 2025 年末,Vibes 仍是一個早期實驗,但擁有顯著的動力。其用戶增長和參與度的激增表明 Meta 已經觸及了 AI 好奇公眾的興趣。這一功能可能會迅速發展,擁有更好的 AI 模型、更多與 Meta 平台的整合,以及隨著公司和社群學習什麼有效(什麼無效)而制定的新規則。與 TikTok、YouTube Shorts 和 Reels 的比較是自然的,事實上 Vibes 與它們競爭觀眾的注意力,但 Vibes 也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生物:一個創作者既是算法,也是人。

對於懂得人工智慧的觀眾來說,Vibes 是一個大規模應用人工智慧的案例研究——它既是一個生成式人工智慧展示,也是一個社交媒體策略。無論它會保持古怪的副專案,還是成為未來動態的藍圖,將取決於用戶長期的反應。我們是否會在娛樂中接受無限的人工智慧內容,還是會渴望人類瞬間無法替代的真實?Meta 本質上是通過 Vibes 提出這個問題。隨著我們觀察 Vibes 的發展,並可能激勵競爭對手推出自己的人工智慧動態,未來一年應該會給出一些答案。與此同時,如果你需要更多人工智慧影片,Meta 的新 Vibes 動態會*「滿足你所有的需求。」*

  • Meta 新聞室 – 「介紹 Vibes:探索和創建 AI 視頻的新方式」(2025 年 9 月 25 日)[19][18]
  • TechCrunch – 「Meta 推出 'Vibes',一個 AI 內容短片視頻流」 作者:A. Malik(2025 年 9 月 25 日)[2][13]
  • TechCrunch – 「Meta AI 的應用下載量和每日用戶在 'Vibes' 推出後激增...」 作者:S. Perez(2025 年 10 月 20 日)[11][33]
  • Gadgets360 – 「Meta AI App 在 Vibes 功能推出後人氣激增」(2025 年 10 月 21 日)[64][65]
  • The Verge – 「Meta AI 從創作者匯集 AI 視頻至新 'Vibes' 流」 作者:E. Welle(2025 年 9 月 26 日)[51][14]
  • FindArticles(Bill Thompson)– 「Meta Vibes 無限 AI 視頻流的內幕」(2025 年 9 月 27 日)[15][27]
  • Reddit (r/singularity) – 討論 Meta Vibes 和 AI 視頻流(2025 年 10 月)[28]
  • The Verge – 「Meta 將很快使用您的 AI 聊天來個性化您的信息流」 作者:E. Roth(2025 年 10 月 1 日)[29][30]
  • [1] [2] [5] [6] [7] [10] [13] [52] [53] [59] Meta 推出 'Vibes',一個 AI 內容短片視頻流 | TechCrunch
  • https://techcrunch.com/2025/09/25/meta-launches-vibes-a-short-form-video-feed-of-ai-slop/

[3] [15] [16] [17] [21] [24] [26] [27] [31] [32] [44] [45] [46] [49] [50] [54] [55] [57] Meta Vibes 無限 AI 影片動態內幕

https://www.theverge.com/news/786499/meta-ai-vibes-feed-discover-videos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20/meta-ais-app-downloads-and-daily-users-spiked-after-launch-of-vibes-ai-video-feed/

https://www.gadgets360.com/ai/news/meta-ai-app-download-daily-active-users-increase-vibes-feature-ai-videos-9490041/amp

  • [20] 免費 Flux AI 視頻生成器 - 圖像轉視頻 AI

https://flux-ai.io/flux-video-ai/

https://www.reddit.com/r/singularity/comments/1nqqlmf/meta_introduces_vibe_an_ai_generated_video_feed/

  • [29] [30] [60] Meta 將很快使用你的 AI 聊天來個人化你的資訊流 | The Verge

https://www.theverge.com/news/789168/meta-ai-chats-personalized-advertising

Boxu 在埃默里大學獲得了定量經濟學專業的學士學位。在加入 Macaron 之前,Boxu 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的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領域度過。他現在是 Macaron AI 的首席參謀和市場營銷副總裁,負責管理財務、物流和運營,並監督市場營銷。

申請成為 Macaron 的第一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