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 Macaron 在今年夏天推出它所稱的全球首款「個人代理」時,這不僅僅是推出另一個辦公助手。這是一個指向 AI 在我們生活中角色的新願景——以個人經驗為中心,而非工作場所。多年來,AI 的價值主要以電子表格和秒錶來衡量:它能節省多少小時?能自動化多少產出?現在,一個新的範式正在出現。被稱為「體驗 AI」,這種方法將人工智慧重新構想為日常生活的夥伴,而不僅僅是工作的工具。在體驗 AI 的時代,成功的衡量標準在於更豐富的體驗、個人成長和福祉——這些指標雖然更難量化,但比純粹的生產力更有意義。

無數的人工智慧指標
自從 AI 開始進入辦公室和應用程式,我們就一直專注於生產力指標。早期的 AI 助手和聊天機器人被宣傳為能節省時間和提高效率。聊天機器人是否比人類更快地處理客戶查詢?代碼生成工具是否幫助工程師將代碼編寫速度提高了 30%?這些問題主導了我們對 AI「價值」的理解。可以稱之為生產力 AI,它將智能視為產出倍增器——回覆更多電子郵件、撰寫更多代碼行、完成更多待辦事項。
這些指標在效率至上的工作場所中是有意義的。然而,它們也創造了一個狹隘的視角。並非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能以每小時完成的任務來計算。只專注於短期效率,我們可能會忽視 AI 加深我們生活的其他方式。此外,純粹以生產力來衡量 AI 的影響已經被證明是困難的——有些改進是微妙或長期的,有時 AI 工具會帶來新的複雜性。總之,AI 的「生產力投資回報率」可能難以捉摸,可能無法完整捕捉價值全貌。
目前的趨勢正在從生產力 AI 轉向「體驗 AI」。創新者不再只問 AI 如何能讓我們工作得更快,而是問 AI 如何幫助我們過得更好。「體驗 AI」這個詞反映了人工智慧的更宏大目標:增強我們日常體驗的品質、個人關係和個人成長。Macaron AI 的推出就是這一轉變的例證。公司將其個人代理描述為「一位理解你的個性、喜好和習慣以支持日常生活的夥伴」——標誌著*「從生產力 AI 向豐富個人體驗 AI」*的重要轉變。
在實際應用中,這意味著 AI 不僅僅是生成文本或回答問題。真正的個人 AI 可能會記住你所愛的、你所困擾的,並主動在這些領域提供幫助。想像一個 AI 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健身,因此它會立即為你設計一個量身定制的健身追蹤器。或者,一個感知到你壓力大並建議你進行個性化的正念練習的 AI。這些不是一般的生產力工具;它們是旨在提升你的生活體驗的深度個人化工具——無論是健康、愛好、學習還是人際關係。
Macaron 的方法突顯了這可能會是什麼樣子。在幕後,它使用了一個「代理記憶」系統來學習用戶的喜好和目標,因此它「不僅記得說過的話,還記得用戶是誰」,這貫穿於各種對話中。它不是使用預建的功能,而是能在幾分鐘內為每位用戶動態生成量身定制的「迷你應用」。換句話說,它不僅僅是因為你詢問天氣預報而提供資訊——如果它知道你正在準備旅行,可能會為你打造一個自訂的旅行計劃器;如果你談到了心理健康,可能會為你建立心情日記。這是一種與千篇一律的助手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們需要澄清我們所說的個人 AI 代理是什麼。這個詞彙暗示著一個 AI 像代理一樣代表你行動或為你利益著想,但卻是為你量身定制的。我們已經有 Siri 和 Alexa 這樣的「個人助理」多年,但它們仍然相當通用和實用——設置計時器、回答常識問題、開啟智能燈光。在體驗 AI 時代中所設想的個人代理更加雄心勃勃。它是完全意義上的「個人」:獨特於每個用戶,隨著他們的成長而演變,並全方位關注使用者的生活,而不僅僅是他們的立即指令。
這一願景與僅注重效率的簡單生產力聊天機器人形成鮮明對比。這不是要替你完成工作,而是要賦予你能力,讓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做更有意義的工作(和娛樂)。用 Macaron 的話來說,它旨在成為*「記憶庫、程序員和夥伴」*,並成長為任何你需要的樣子,以豐富你的生活。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有效地是一個可以身兼多職的 AI,從顧問到軟件開發者,專為你而設。

如果個人代理和體驗 AI 成功了,我們怎麼知道?這個問題很棘手,因為我們進入了一個難以量化的領域。傳統的指標,如每小時完成的任務數或成本節約,無法捕捉到 AI 如何讓某人變得更快樂或更健康。我們需要新的方式來思考 AI 的影響:
誠然,這些指標較難量化。它們可能涉及定期的問卷調查或選擇性數據追蹤。但僅僅因為某些事物難以測量,並不意味著它不真實。我們衡量我們所重視的事物;或許是時候重視那些真正改善人類生活的因素,而不僅僅是辦公室的產出。因此,具有前瞻性思維的 AI 設計師開始納入「軟性」成功標準——例如,計算 AI 的建議有多少次引導用戶花時間離線進行有意義的活動,而不是用戶花多少時間與 AI 互動。
即便在商業環境中,人們日益認識到 AI 最大的回報可能在於體驗的改善。例如,提升的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現在被視為與生產力提升同等重要的關鍵指標。類比而言,對於個人 AI 來說,「顧客」就是個人的生活:他們所獲得的滿足感和豐富程度。
當我們擁抱體驗 AI 時,我們也必須面對一個合理的問題:依賴 AI 伴侶真的對我們有好處嗎? 對某些人而言,將 AI 視為伴侶的概念引發了警鐘。批評者警告說,聊天機器人不是真正的朋友——它們是被編程取悅的,缺乏真正的同理心,這可能會扭曲我們的社交習慣。事實上,最近的研究發現,過度使用 AI 伴侶與自我報告的幸福感較低相關。經常轉向聊天機器人「朋友」的人往往感到更加孤獨,對生活的滿意度較低(儘管尚不清楚 AI 的使用是否引發這些感受,或僅僅是那些已經掙扎的人尋求的避難所)。
這些發現強調了並非所有的個人 AI 都是相同的。 一個設計不佳的 AI 可能會試圖讓用戶陷入無休止的偽社交互動,這可能確實弊大於利。體驗 AI 運動旨在避免這些陷阱。目標不是取代人類的連結或鼓勵孤立,而是增強和豐富現實生活。例如,Macaron 的*「設計互動以引導行為改變」的理念就很有啟發性——AI 不僅僅是提供開放式的情感認可;它試圖引導你朝向線下*的積極行動。如果你告訴 Macaron 你感到沮喪,它可能不僅會表示同情,還可能建議你去外面走走或打電話給朋友,甚至幫助你將這些安排到你的日程中。
個人 AI 代理的設計師越來越意識到這些倫理設計選擇。正如一份 AI 倫理報告所說,開發人員應專注於構建增強人與人之間關係和個人成長的機器人,而非助長依賴。具體來說,這可能意味著鼓勵用戶在目標中邀請現實中的朋友(例如邀請朋友一起使用健身小應用程式)或以用戶可以與親友分享的方式慶祝進展。理想上,AI 代理應該是通往更好體驗的橋樑,而不是將用戶孤立在數位泡泡中的屏障。
站在這個體驗 AI 時代的門檻上,值得反思我們對科技心態的演變。我們從加速計算的電腦開始,然後是提高辦公效率的軟體,現在是承諾增強個人體驗的 AI。每一次轉變都需要我們更新對成功的定義。在這個新時代,AI 的成功可能更應以深具人性化的時刻和成果來衡量:
這些並不是科技產品的典型關鍵績效指標,但它們是在科技融入日常生活時所關注的那種指標。一個能夠實現這些目標的 AI,提供的是一種不同的投資回報率:這種回報率是以生活品質而非僅僅是產出量來衡量的。
因此,Macaron 的發佈公告中明確表達了它的雄心,即「重新定義 AI 可以是什麼——不僅僅是工作的工具,而是生活的伴侶」。這種對 AI 目的的重新定義面臨著挑戰,從技術障礙(如構建能夠處理人類生活複雜性的 AI)到哲學問題(如確保這樣的 AI 尊重界限和倫理)。但它也伴隨著巨大的承諾。
在一個我們常常被信息和任務壓得喘不過氣的世界中,一個真正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個人 AI 可以帶來變革。這樣的 AI 的價值不會體現在生產力報告中——它將體現在我們自身中,在於更美好的每一天和更滿足的生活。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擴大對 AI 期望的概念,以及如何評估它。這意味著少借用裝配線的語言,而更多地借用人類福祉的語言。
海明威曾說過:「有一個向往的終點是好的,但最重要的還是旅程本身。」或許,體驗 AI 的成功不僅僅在於結果(完成的任務),而是在於旅程——AI 夥伴幫助我們每個人創造的更豐富、更快樂、更有力量的旅程。如果這成為我們的標準,我們或許終於能從人類的角度捕捉人工智慧的真正價值:不是效率,而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