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Boxu Li
大科技公司的近期行動揭示了一種嚴酷的意識形態,專注於生產力和削減成本,不惜一切代價。在矽谷,許多公司正以**「效率」**作為流行語來為大規模裁員辯護——即使業務蒸蒸日上。這是一種將員工視為可有可無的「多餘」來修剪,以追求更高利潤的敘述。這篇社論批判性地審視了這種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效率的思維,並在大科技公司的無情裁員與以 Macaron 等工具為代表的新興替代理念之間劃清界線。
在過去的 18 個月中,幾乎每家科技巨頭都以「效率」之名進行了大規模裁員。僅在 2023 年,該行業就削減了超過 168,000 個工作崗位——這是所有行業中最多的——據統計,當年全球有超過 262,000 名科技從業者失去了工作。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裁員往往是在財務表現強勁的情況下發生的。例如,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在 2023 年初裁減了 12,000 名員工(約占其員工總數的 6%),即便公司仍然非常盈利,卻委婉地稱這是為了「變得更有效率」。亞馬遜在連續多年創下收入紀錄後,同樣宣布裁員 18,000 人(後來還有更多),以精簡運營。在 Meta,CEO 馬克·扎克伯格將 2023 年定為「效率之年」,在兩輪裁員中削減了超過 20,000 個工作崗位。儘管微軟「在各項指標上都在蓬勃發展」,但仍不斷裁員——僅在 2025 年就裁減了超過 15,000 人——這是以專注於 AI 為名進行的。
高管們將這些裁員描述為艱難但必要的「調整」,以保持靈活性。他們指出在疫情期間過度招聘或需要投資於新的 AI 計劃。然而批評者指出了一個明顯的矛盾:許多這些公司在決定縮減員工時,業績良好,甚至創造了創紀錄的利潤。換句話說,裁員根本不是為了生存。相反,在成熟的科技市場中,削減工作崗位已成為提高股價和「從更少的員工中獲得更多收益」的首選策略。正如一項分析所觀察到的那樣,行業領導者基本上是在互相模仿——一旦一個大企業將大規模裁員常態化,其他企業也跟隨其後,僅僅因為他們可以。結果是一連串的粉紅通知,這些通知被企業的雙重話術所合理化。用詞如「精簡」、「聚焦」和「效率」掩蓋了一個更冷酷的真相:股東被優先於員工,而人員縮減被吹捧為謹慎的創新。
在統計數據背後,是非常真實的人類代價。那些宣傳 AI 和創新的公司,正在給留下來的人灌輸一種普遍的恐懼文化。多家科技公司的員工描述了他們焦慮地查看內部組織圖,以確認哪些團隊在一夜之間消失。例如,在微軟,員工們報告說,最近的裁員「侵蝕了早年培養的更具同情心的環境」,如今一些人在持續的不確定性中工作,擔心如果他們的專案與最新的 AI 推動沒有直接關係,他們將成為下一個被砍掉的對象。一位微軟的資深工程師在一篇廣泛分享的博客文章中哀嘆,公司「從一家好公司變成了一個幾乎沒有內部誠信的可恥公司」。類似的故事在矽谷各地回響。在 Meta 和 Google,當有才華的同事通過冷漠的電子郵件被突然解僱時,士氣一落千丈。這些人類後果突顯出當效率和利潤成為唯一的指導星時所失去的:忠誠、信任,以及數千名員工的制度知識。
諷刺的是,許多科技領袖承認這種情況的「不一致性」。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微軟的Satya Nadella承認,微軟在「每一項客觀指標上都蓬勃發展」卻仍在裁員,這看起來很令人困惑。他將其稱為「成功的謎團」,並解釋道在科技行業中「進步並非線性……有時會不協調」,但對許多人來說這聽起來很空洞。像資深科技作家Om Malik這樣的批評者直白地翻譯了這個訊息:AI將使公司更富有,但僱用更少的人,這是一個高管不願直接陳述的現實。相反,他們使用「心理障眼法」:將裁員描述為留任者引領新時代的「機會」,同時將離職者的痛苦掃在地毯下。這是一種方便的合理化,將減員描繪成富有遠見的領導力。但對於那些留下來承擔更多工作的人(以及那些被解雇的人)來說,很明顯,這些公司所宣稱的「文化」只存在於利潤底線之上。

Macaron幫助你實現真正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這種無情的效率提升也引發了對AI時代工作未來的不安問題。是否有任何工作是安全的?科技公司的CEO坦言,許多角色將不再安全。IBM的首席執行官最近預測,30%的後勤角色(如人力資源和行政)可能在五年內被AI取代。他宣布暫停某些職位的招聘,這實際上承認了接近7,800個工作可能隨著算法接管日常任務而消失。其他公司也在效仿。例如在客戶服務方面,自動化已經證明它可以顯著縮減人手:金融科技公司Klarna吹噓其新的AI聊天機器人現在能完成700名客戶服務代理的工作,使公司能夠以三分之一更少的支持人員運營。這清楚地表明,一旦AI系統或內部技術基礎建設建成並運行,所需的人力就大幅減少。最初的團隊可能會建立AI,但之後只需少數人來維護——使許多原有角色變得多餘。
研究表明,這種模式將在許多行業中出現。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的一項最新分析發現,僅在 2023 年的一個月中,AI 就被直接指責為近 4,000 個工作崗位被裁減的原因,並且有一項調查顯示,40% 的雇主預期將縮減員工數量,隨著 AI 自動化的擴展。曾被認為安全的白領工作現在正處於風口浪尖。作為風險投資家兼 AI 先驅的李開復指出,「AI 將不僅限於取代藍領工作,還會取代許多白領工作中的重複性工作」。重要的是,李補充道,*「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人類擅長的是創造性、戰略性思考,以及解答未定問題的能力。」*換句話說,任何例行公事或容易編碼的工作都可能被自動化;而人的價值將轉向更具創造性、複雜性和人際互動的領域,這些是機器尚無法(但願)複製的。
這指出了一個對勞工至關重要的策略:適應與增強。那些不隨著 AI 成長其技能的人,可能會被淘汰。坦白來說,*AI 不會直接取代管理者,*但不使用 AI 的管理者將會被那些使用 AI 的人取代。這是 IBM AI 負責人 Rob Thomas 提出的一個洞見,反映出了各個職業的一個更廣泛的真相。將 AI 作為夥伴,學會在你的角色中利用自動化,可能決定你是茁壯成長還是被淘汰。事實上,許多公司現在明確偏好於那些能夠在 AI 時代「放下舊知識並重新學習」的員工。例如,微軟正在投入 40 億美元於再培訓計劃,以裝備其員工擁有 AI 時代的技能,即便是在人數縮減的情況下。潛台詞很明顯:留下的員工將是那些不斷提升技能並與 AI 共事的人,而那些技能停滯不前的人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工作被淘汰。
當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會消失。以「人與人互動」為中心的角色,例如銷售、護理、創意合作等,較難自動化且有可能持續存在。許多分析師預測,在需要同理心、批判性思維以及跨學科創意的領域將會有增長。但即便在這些領域,AI也將改變工作的性質。未來將偏好那些能將獨特的人類特質(如想像力和情感智力)與AI工具的效率結合的人。正如史丹佛大學的李飛飛所說,「未來,我們將看到人類與AI之間更多的合作,機器將承擔重複性的任務,釋放人類專注於解決問題、創造力和同理心。」這對我們所有人的啟示是嚴峻而又賦予力量的:我們必須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演變。終身學習和適應性將是對抗不穩定的保護措施。如果我們固守舊有方式,我們可能真的會被「自動化淘汰」;但如果我們利用AI來增強自身能力,就有機會開創出更有意義、更有韌性的職業生涯。
「我們將會碾壓你」——Sam Altman, Open Al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Macaron橫空出世——它是一個工具,其哲學幾乎是顛覆性的,反「忙碌文化」。乍看之下,Macaron是一個設計用來幫助管理生活的AI助手。但在其核心,它代表了一種對科技巨頭生產力痴迷的靜默反叛。當矽谷的主要敘述堅持認為AI的最高目的是從每個工作者身上榨取更多的產出時,Macaron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問題:如果科技可以幫助人們跳下生產力的跑步機,重拾時間和創造力呢?
本質上,Macaron 並非在向生產力本身宣戰,而是向「冷酷生產力的崇拜」宣戰,這種崇拜將人類的福祉置於次要地位。其創造者的目標是將 AI 打造成個人成長與平衡的夥伴,而非企業的霸主。這一理念與科技產業中充斥的效率優先心態形成鮮明對比。Macaron 的目的不是幫助你的上司從你身上榨取更多工作,而是幫助你從生活中獲得更多。這是一個鼓勵你放慢腳步、反思,並優先考慮真正重要事情的 AI——無論是追求創意愛好、學習新技能,還是與親人共度美好時光。通過自動化安排日程、研究計劃和執行瑣事的「繁瑣工作」,它釋放了你的精力去完成「只有你能做的事情」。實際上,Macaron 可能會幫你撰寫例行郵件或整理日曆,但「你」設定目標並做出決策。你始終,按照設計,保持「在環中」。AI 處理中間的繁重工作,讓你可以專注於每個計劃開始和結束時的願景、想法和人類判斷。
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不僅僅是一組功能集,而是一種對大型科技公司世界觀的直接挑戰。Macaron 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人類犧牲」與進步不可分割這一觀念的反駁。它體現了這樣一個理念:先進的 AI 可以賦能個人,而不是拋棄他們。事實上,Macaron 與一些 AI 先驅長期倡導的觀點一致:AI 最大的價值在於增強人類潛能,而不是取而代之。「工作的未來在於人類與 AI 的合作,其中技術增強了我們的自然能力……讓我們能夠更具策略性和創造性地思考,」DeepMind 的 Demis Hassabis 說。Macaron 將這一理念銘記於心。它的構建是為了增強你的創造力和自主性,而不是將你困在更多的公司工作中。通過幫助用戶追求自己的項目和優先事項,它顛覆了對 AI 助手用途的定義。目標不是讓你成為企業機器中的快速齒輪,而是幫助你成為自己生活的建築師,並讓 AI 成為那段旅程中的支持工具。
在科技巨頭宣揚轉型但例行拋棄「多餘」人力的時代,Macaron 的方法幾乎顯得革命性。這表明,抽象的效率不應該是進步的唯一指標——成就感和人類成長同樣重要。是的,自動化可以提升生產力,但這究竟是為了誰?Macaron 隱含地提出這個問題並予以回答:AI 應該為人服務,而不是反過來。通過拒絕標準的大科技公司套路,Macaron 在當前的 AI 辯論中佔據了大膽的立場。它認為我們可以利用 AI 來重新發現我們的人性——增強創造力,找到平衡,專注於真正啟發我們的東西——而不是僅僅為了填補底線。
這種立場既具編輯性又有些激進。它批評科技行業的偽善(慶祝創新卻將員工視為可拋棄的)並提供了一個替代願景,讓技術與人性共同進步。從實際角度看,如果更多工具和公司採用這種理念,也許我們會看到更少的備忘錄來為「必要的」裁員辯護,而是更多幫助員工適應和發展的舉措。Macaron 可能只是一個產品,但它代表了一種新生的抵抗,即「進步」不必等於犧牲人類。它回歸到一個簡單的原則:技術的目的是服務於人類需求,而不僅僅是企業需求。
當大科技公司繼續其效率運動——一方面自動化,一方面發出解僱通知——值得記住的是,還有另一條路。我們可以要求一個不將人類視為需要削減成本的AI未來。我們可以建立並擁抱以個人賦權、創造力和成長為優先的工具,而不是僅僅追求產出。Macaron 堅信這種更人性化的 AI 願景最終會引起共鳴。最終,無情效率的意識形態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挑戰它的開始,就是證明科技能在不貶低生活其中的人們的情況下,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